.jpg)
大数据给 经济新闻带来了 机遇和挑战。
现在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还 为时过早,因为大数据并不是完全没有缺陷的。
在充分利用其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存在的。
隐患。
当今社会,数据失真、 数据造假的案例并不少见,大数据 也不是百分之百可靠。
现在的问题不是大数据能不能用,而是如何使用大数据。
这就需要用 科学的方法收集和 分析数据,需要社会系统的信息披露 透明化,需要道德和法律法规起到约束作用。
只有这样,经济新闻才能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
推出人民币 外汇期货交易正当其时 随着 人民币汇率 市场化程度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国内现已推出了除期货之外的基础外汇 衍生品工具,包括远期、外汇和货币掉期、期权。
其实,1992年6月,我国曾在上海外汇调剂中心推出了外汇 期货交易试点,央行还于1993年颁布了《外汇期货业务管理试行办法》。
但因当时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外汇期货价格难以反映汇率变动的预期,加之人民币可兑换程度较低、外汇交易限制较多(1994年汇率并轨时才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市场交投长期较为清淡。
1996年3月,央行、外汇局在清理非法外汇按金交易的过程中,废止了前述试点办法。
引入外汇期货交易依然是中国金融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2018年,央行、证监会九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提出要丰富外汇市场交易产品,适时推出外汇期货以满足市场主体对交易和避险工具的多样化需求。
今年“两会”期间,两位证监会前副主席联名提议推出 人民币外汇期货。
4月初,央行工作论文也建议适时建立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
与远期、掉期、期权等场外交易、非标准化 合约的外汇衍生品工具相比,外汇期货属于场内交易、标准化合约,具有价格公开、连续,流动性高、信息透明等特点。
正是因为这些显著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汇率风险管理的同时,提高监管的效率。
据说,1997年 对冲基金做空 泰铢,就是押注泰铢遭受攻击后,泰国央行将会加息,根据利率平价,这将导致远期市场上泰铢对美元汇率的贴水扩大。
于是,对冲基金提前买入美元/泰铢的看涨远期结汇,然后在近端拆入泰铢抛售换成美元,压低泰铢即期汇率,泰铢崩盘后按事前约定的远期汇率卖出美元归还泰铢,进而赚取汇差。
外汇远期与外汇期权是类似的问题,也是场外交易、非标准合约,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对冲基金的持仓情况。
1997年7月1日当晚,泰国政府撤换财长和央行行长,次日泰铢失守,引爆东南亚货币危机。
据传,当时对冲基金的远期合约到期是7月初。
如果泰国政府再坚守几日,从技术上讲,或可避免泰铢的崩盘。
由此可见,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或可帮助我们掌握一件应对各种形式的货币攻击的利器,提高开放条件下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更好实施金融安全发展战略。
其实,最近中资机构在海外衍生品交易巨亏的案例,大多也是发生在期货市场。
中资机构的仓位都暴露在市场上,一旦做错方向而不及时止损,就有可能被外资机构围猎,损失急剧放大。
再者,当前人民币升值造成国内出口企业增收不增利的问题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
由于中小企业风险中性意识较弱、相关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如中小银行大多没有金融衍生品业务资格,也就不能向中小企业提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服务),更容易暴露在汇率波动的风险之下。
而外汇期货是匿名的标准化合约,对企业规模没有歧视。
相反,外汇期货价格由市场决定,公开、连续、透明,可以降低企业的远期套保成本。
同时,外汇期货又因为其信息透明,也便于监管。
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出外汇期货也是为中小企业发展纾困的可行之举。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快速发展,去年成交额达到438万亿元,远超过同期境内外汇市场成交206万亿元的规模。
据 美国期货业协会统计,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额已连续七年排名世界第一。
大宗商品价格同样关系千家万户、国计民生。
这为我们发展境内外汇期货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况且,外汇期货本身是国际市场成熟产品,境外也已有一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产品,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
只有外汇市场有足够的深度广度、良好的流动性,才能够更好吸收内外部冲击。
同时,推出外汇期货可以极大拓展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范围,提高人民币汇率价格发现的透明度,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公信力,这对于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都有深远的意义。
在截至6月1日的一周内,对冲基金和其他 基金经理在六种 最重要的 期货和期权合约中购买了4000万桶 原油当量,此前三周总共沽售了7400万桶。
自上周初以来,原油期货近月合约价格已升至多年高位,因为市场发出需要增加产量的信号。
根据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公布的头寸记录, 购买量偏重于原油, 尤其是NYMEX和ICEWTI(共 增持2100万桶),而对布伦特原油的购买量较小(增持 900万桶)。
增持多头头寸集中在原油而非成品油的事实表明,目前价格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生产控制而非消费复苏。
基金经理正在对产量持续受限的迹象做出反应,特别是来自美国页岩行业方面的控制,预计这将导致今年下半年库存进一步减少。
不过当价格突破每桶70美元大关,生产商开始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压力就明显上升,更多原油涌向市场的动力也就变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