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周末画报》刊登了对 美国著名记者 彼得-阿内特(PeterArnett)的采访。
彼得长期为美国著名 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 克朗凯特撰稿,并在汕头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十年。
在接受采访时,彼得说。
新闻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让 事实说话的新闻理念已经死了。
他强调:/事实永远不会说话,不是你提供的事实,而是你的选择和你的观点,用新闻来推动时代的进步。
/③.当然,新闻 客观性的核心前提还是要坚持的。
在此基础上,对客观性的理解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一是事实要真实;二是客观性不是单一的 报道。
报道是由各种平台组成的,虽然不客观,但可以为其发声,最后形成整体的客观性。
比如同样的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来到现场,截取的侧面和角度不同,最后的报道也就不同。
只在 活跃的 市场中 交易。
在交易清淡的时候,不宜 抄底。
大宗 商品价格可能已见顶的最新迹象是: 对冲基金已连续三周将资金撤出市场。
从农作物到铜再到天然气,投资者都在 削减他们的 看涨押注。
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 洲际交易所(ICE)的数据,本周彭博商品指数追踪的23种商品中,对冲基金持有的20种商品出现去年11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在能源市场,由于美国天气状况抑制了需求,对冲基金将天然气净多头仓位削减7%,达到六周来最低。
石油市场也正准备迎接更大的供应。
作为全球最大的 大宗商品进口国, 中国正采取措施抑制原材料价格的高企。
看涨的石油头寸处于大约五个月来的最低水平,因为市场准备迎接伊朗等主要产油国可能增加的供应。
总而言之,人民币 升值不是货币当局有意为之,升值是一系列因素的结果。
第一, 人民币升值是美元贬值的结果。
5月以来 美元指数(90.0337,-0.0256,-0.03%)进一步 走弱,5月末跌至89.8467,较4月贬值1.6%,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5月升值1.7%,人民币汇率指数升值1.5%。
811汇改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系数为63.1%。
2020年至今的相关系数提升至90%。
这说明人民币升值与美元贬值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二,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和政策周期领先于美国在汇率层面的体现。
全球疫情爆发后,中国最先遭受冲击,也最先从疫情冲击中恢复,中国经济同比增速的高点出现在今年1季度,环比增速高点出现在去年4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并没有无节制的总量宽松,更多地采用了结构性政策精准施策。
去年4季度,中国社融增速触顶,今年3月以来社融增速加速回落。
美国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货币政策再次进入非常规状态,且放松力度史无前例,再配合多轮的财政刺激。
美元指数走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第三,4月以来中国证券投资项目资金大规模流入是人民币5月爆发升值动力的重要因素。
陆股通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北上资金净买入规模为2082.76亿元,其中4、5月净买入规模合计1083.74亿元,占比规模超过50%。
境外机构4、5两月合计增持国债775.48亿元,而3月减持国债165.14亿元。
并且,今年前5月货物贸易顺差达到过去5年同期最高水平,前4月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达到数据公布以来的最高点。
国际收支形势对人民币近期升值有强势助推作用。
第四,美元进入新一轮 信用 扩张周期决定了长期内美元弱与人民币强的格局。
历史数据显示,美元信用周期与美元指数走势息息相关。
信用周期领先于美元指数,扩张指向美元走弱,收缩指向美元走强。
目前BIS的数据显示,国际 信贷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反弹至44.4%,已经从2013年美联储QEtaper以来的低点回升4.5个百分点。
由于美元是主要国际货币,国际信贷的币种以美元为主。
全球信用扩张意味着美元信用派生会形成更大规模的美元供给,超越欧元(1.2179,0.0006,0.05%)、日本等美元指数的篮子货币。
这样在信用扩张周期内,美元指数走弱也是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