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分析:模拟实际战斗真的没有用吗?当然,我必须承认,模拟并不是真的模拟交易的心理纠结和 痛苦,没有办法消除人为的弱点,不容易深刻地体验交易的各种痛苦,例如被设定的痛苦,利润的焦虑,损失的烦恼,不止损的损失等等。
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市场上的每个人都在真正的战斗中,正在 磨练 人性,磨练了 那么多年,那么有多少人 获利呢?在股票市场上,只有20% 的人可以获利,而在期货市场上,只有5%的人可以获利。
既然您说实际战斗可以 磨砺人性,磨练心态,磨砺了那么多年,十年磨练了菜刀,为什么您仍然无法获利?我还想问另一个问题:军队 训练,然后去 战场上打一场真正的战争,相差非常大吗?当然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心态,还是应变,反应能力,武术,枪法等等,这是两个层次的 东西,但不是经过招募,没有训练,然后 直接进入战场?因为战场是最好的训练。
当然不是,因为当士兵不训练时直接进入战场,那就是死亡的可能性。
如果一致性是您的主要目标,并且您想成为最好的交易者,那么构成您的交易系统的一组 规则必须优先于您目前的个人信念。
您的偏见会让您看到想要看到的东西, 而不是看到的东西。
因此,如果您可以坚持自己的规则并获得一致的结果,为什么还要 冒着过山车冒险交易结果(以及您的情绪健康)的风险?因为获得一致结果而不犯错误的唯一方法是系统地 遵守您的规则,而不是相反。
因此,今年,请 专注于此。
如果 需要的话,将您的规则 内在化,但是无论如何都要遵守它们,并专注于执行它们。
这是平淡无奇,平庸而无聊的地狱,但 这就是重点。
欧盟第三轮 全国性 封锁 德默说,基于 感染率过高, 实行任何短期、严格的封锁措施以减慢COVID-19传播的要求都是正确的。
根据该国罗伯特· 科赫传染病研究所数据,当天新增病例9677例,感染总数达到2910445例,死亡人数增加298人,至77401人;目前每10万居民中7天感染率为110.1。
尽管几位 联邦州领导人呼吁在短期内采取全国性的严格封锁,但是 德国16个联邦州中的大多数都反对在4月12日前就采取何种行动进行会谈。
上个月,德国政府曾宣布将在4月1日至5日实行严格的复活节封锁措施,但是短短几天后就不得不撤消 这一决定。
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Merkel)当时将该封锁 计划称为“错误”,并表示她对此承担最终责任。
《21世纪》:中国应该如何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 明明:刚才我们也提到央行的判断就是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
那么在总体可控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怎么应对? 我觉得也要关注一些周期性的特征,实际上今年大家对于 全球大宗商品比较担忧。
但是实际上我们回顾一下去年,其实大宗商品的价格是很低的,油价甚至出现跌破成本线的情况,甚至有人在讨论会不会出现负的期货价格的可能性。
因此,我觉得第一点,应对输入性的通胀,一定要有周期性的思维。
比如,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比较低的时候,我们应该增加战略性的储备,从而对冲未来可能出现的大宗商品冲高的风险。
在去年的宏观环境之下,我们就应该尽量地增加国家的战略性储备。
如果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积累了比较多的储备,今年面对涨价我们就不慌,我们没有必要在价格高的时候再去增加购买。
第二点,从企业端来说,我觉得也要更加积极地运用一些风险规避的金融工具,如套期保值,一系列的期货、期权等工具去对冲价格上行的风险。
我觉得主要从这两方面去应对。
当然对于国内的宏观政策,我觉得总体还是应该保持以稳为主。
当前中、美两国不处于同一个经济周期 《21世纪》:近期, 美国劳工部连续公布美国4月CPI和PPI,两者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增长,令市场通胀预期抬升。
从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 美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情况? 明明:实际上,目前的美国处在的宏观经济周期跟中国是不一样的。
因为去年我们的 疫情最先得到控制,所以去年中国也是全球最先复苏的经济体。
那么今年随着疫苗的推进,我们看到美国的疫情也已经得到初步控制,所以现在美国处在的经济阶段,更像是去年我们当时所处的阶段。
就是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之后,大家的需求明显 回升。
这个其实大家也可以很容易理解,因为疫情的扰动可能压制了很多人消费、休闲,那么等疫情得到控制,大家可能心情也比较高兴和激动,消费的冲动也比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拜登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
比如,1月推出的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通过直接支付给居民发放现金和支票。
那么老百姓拿到现金和支票之后,购买的意愿就变得更强。
所以,在这一系列的政策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升。
短期而言,美国的经济数据CPI和PPI显示实际上美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过热的苗头。
而且在未来几个月,这个苗头可能还会持续,因为四、五月以来,美国疫苗的推进速度比较快。
此外,美国政府也在逐步放松一些防疫措施,包括对于出行和消费的一些约束。
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进,可能美国经济,特别是消费领域和服务业,可能会迎来更加明显的回升。
《21世纪》:一些观点认为目前美国的通胀只是短期 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明明:这种回升,特别是美国通胀的抬升,到底是一个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当然,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众说纷纭,包括学界、政界、市场大家意见不一致。
从美联储的角度,美联储一直认为这种通胀只是一个短期暂时现象,特别是去年以来,美联储修改了 货币政策的制度,推出了通货膨胀平均制度。
过去美联储的通胀调控目标是2%,一旦超过2%,美联储 就会比较快地收紧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一旦收紧,那么通胀很快就会降温。
但是,现在美联储关注一个平均通胀目标值,即美联储可以容忍一段时间的通胀上行。
比如,在最近受到疫情修复、需求回升的影响,通胀出现了比较高的水平。
不过,如果美联储判断它只是一个暂时现象,美联储就不会迅速收紧货币政策,这样将令通胀持续的时间更长。
所以,这一点可能是货币政策和通胀的相互关系。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长期的经济结构的问题。
从中长期来看,最关键的是整个宏观经济里的供需缺口。
就短期来说,疫情的修复产生刺激,比如拜登政府给居民发放现金和支票的政策,会提升通胀,但是中长期来看,关键是供给能力能不能快速地提升,甚至会不会回到过去10年产能过剩的情况,这一点我想大家可能还没有定论。
从我自己的观点来说,我可能相对偏悲观一点。
我觉得目前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可能会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比如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苹果的产业链,一些东南亚国家可能是比较主要的苹果一些零部件的代工工厂,那么现在受到疫情的冲击,可能未来要去选择新的、更加安全的生产场所。
这都是要花时间的。
更重要的一些原材料、产品,如芯片,可能解决起来就更加复杂。
我们还要注意这些年全球对于绿色经济、环保和 碳中和的关注。
碳中和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从中长期来看,主要是要靠能源革命和技术进步。
但短期来看,那么碳中和可能对于一些主要的能源生产,特别是化石类的能源生产,会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因此,基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同时又叠加了全球的绿色经济、环保、碳中和的政策诉求这二方面的因素,我觉得从短期来看,对于供给的扰动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